交通方式:台鐵區間車鶯歌站
日治時期的第一代火車站在鶯歌分駐所那邊,1918年因發生鶯歌列車溜逸事故(官方又稱鶯歌石事件)而改線:
日治初期鶯歌一帶路線(西湖街至東鶯里間係平行今中山路)需由盆地爬升至台地,是途中坡度較大處。大正七年(1918年)6月21日晚間,自台北站18:50發車之南下列車,於鶯歌往桃園途中,因車廂連結器斷裂而分離,沿路線坡度下滑,造成13人於事故中死亡,輕重傷百餘人。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將將路線改為「盤山展線」,以繞路方式減緩坡度,原經今中山路的路線,改沿文化路、中正二路、八德路通往桃園,也是目前台鐵的路線。1922年,路線改建工事完成,鶯歌車站亦於該年5月16日遷至現址。地方仕紳在中正二路之「萬善堂(大墓公)」設置石碑紀念。堂內安奉鐵道改築工程中,沿線無主先人之枯骨。
鶯歌是台灣陶瓷發展最早的地區之一。鶯歌陶業肇始於1804年(嘉慶9年),福建泉州府晉江縣人吳鞍渡海來台,在兔子坑(今桃園縣龜山鄉)從事陶業生產。後來因為械鬥轉移至尖山。尖山在現在的尖山埔街一帶。早期的陶瓷窯爐往往需要建在山坡上,順著山勢築窯。現在的尖山埔街一帶原為一丘陵地形,很適合於早期蛇窯的建築。加上當地土質很適合製作陶器,所以吸引了業者到那裡設置窯場。從此以後,鶯歌的陶業就從尖山開始發展起來,而尖山埔街也就成了鶯歌著名的陶瓷老街。
《烘爐窯》:文化路213巷40號
建物屬性:歷史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