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建成町上奎府町為日治時期台北市之行政區,介於大稻埕與城內之間,台灣人與日本人的生活圈在此重疊,有台灣人的學校、廟宇,也有日本人的學校、工廠,其範圍約為今大同區的長安西路、華陰街、太原路、鄭州路等。商圈的產業型態及部份老屋被保留下來,許多識貨的人都會到此批貨,塑膠瓶罐袋桶、五金材料機具、玩具文具包裝、皮件飾品包包等,在後車站商圈都找得到,今天要帶大家到後車站商圈來散步。

台灣總督府專賣局台北煙草工場

台北煙草工場簡史:

台北轉運站和京站時尚廣場這棟大樓前身是台灣總督府專賣局台北煙草工場,位於台北市上奎府町4丁目,其南側為台北驛,東側為淡水線鐵道,在長途交通多依賴火車的年代,煙草工場設置於鐵道邊,對於菸葉原料和香菸成品運輸均非常便利。

台灣總督府專賣局於1910年開始籌畫興建台北煙草工場,經過多年擴建至1929年已成為擁有土地8,816坪,建築物建地5,802坪的煙草工廠。

煙草產品可分為刻煙草、葉捲煙草和兩切紙捲煙草3類,刻煙草即是菸草絲,要用煙斗來抽,葉捲煙草是為了配合理蕃政策,用低廉的價格供應給原住民,兩切紙捲煙草就是現代常見的香菸形式,可以機械化大量生產。

因兩切紙捲煙草需求量大增,台北煙草工場空間已不敷擴建新廠,台灣總督府專賣局於1940年將兩切紙捲煙草的業務移轉至松山煙草工場,台北煙草工場僅剩下生產刻煙草和葉捲煙草。

二戰後更名為台灣省菸酒公賣局台北菸廠: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於1945年接收台灣總督府專賣局台北煙草工場,改稱為台灣省專賣局台北煙草工廠。194771日專賣局改制成立台灣省菸酒公賣局,台北煙草工廠配合更名為台灣省菸酒公賣局台北菸廠,也從這一天開始,「煙」字改寫為「菸」。

建成國中校地使用:

台北菸廠於1967年搬遷至台北縣新店市安坑地區,土地及廠房空置。恰巧1968年將開始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急需擴增國民中學的數量,台北市政府於台北菸廠原址設立建成國民中學,利用原本台北菸廠的廠房和倉庫,臨時以木板隔成教室或辦公室來使用,教學環境極差。一直到1973年開始逐步拆掉台北菸廠舊廠房和倉庫,同年動工興建新校舍,1975年落成。

興建複合式大樓:

台北市政府於19939月通過台北車站特定專用區都市計畫案,將建成國中校地改劃為交通用地,因編號第九,簡稱交九用地,規劃設置長途客運轉運站,建成國中一度面臨廢校的局面,經校方聯合師生、家長和校友抗爭後,改為遷校至台北市政府舊址,即原本的建成小學校。建成國中於20001月搬遷至新校區後,拆除原學校建築。採民間興建營運後轉移模式興建複合式大樓。

日治時期的台北煙草工場

台北煙草工場01.jpg

台北煙草工場目前是台北轉運站和京站時尚廣場

IMG_3394.JPG

對面是以前的台汽北站,原本有台北煙草工場原料倉庫歷史建物,與煙草工廠之間有小台車連結,為1912年以前蓋的2層磚造建築,2006年登錄為歷史建物,但2007年皇翔建設以高價買下並取得拆照,拆掉台北煙草工場原料倉庫歷史建物蓋成辦公大樓,之後可能做台汽北站的門放在大門口以符合歷史建物的意象保存。

以前的台汽北站

台汽北站.jpg

散步路線接著自承德路一段左轉進入華陰街

郭內科

這棟建築入口在巷子的原因是因為以前華陰街是轉進去的,現在的華陰街是後來拓寬的。

左邊立面牆上端有十字裝飾的下方是以前醫院的入口

IMG_33961.jpg

萬國百貨

這區的土地以前是台灣省礦業同業公會所屬,戰後撤退的軍人在此蓋了許多違章建築,政府以拓寬道路為由拆遷了違章,蓋了三棟百貨為萬國百貨,三棟之間以陸橋連接。但百貨經營不善,只有金龍酒店經營得還不錯。

照片上可看見路橋拆掉後的洞

IMG_3397.JPG

這是仍留存的陸橋

IMG_3401.JPG

金龍酒店

地址:台北市大同區華陰街50

曾有歌廳秀巨星白冰冰余天駐點的大酒店

萬國百貨公司大廈竣工紀念碑落款上寫著台灣省礦業研究會理事長顏欽賢

IMG_3406.JPG

目前四樓是Star Hostel信星青年旅館

士林紙業大樓

地址:台北市太原路42

原本1948年興建的士林紙業大樓如今翻新成充滿歷史故事的「漫步1948」旅店,保有原建築外牆有羅馬複合式的圓柱與壁飾、開窗比例及鐵鑄欄杆等元素,地板是磨石子地板,除保留台灣古早建築工法,也融合現代設備,獲得老屋新生非住宅類金獎

IMG_3409.JPG

民國五十年代的太原路開始有賣橡膠。這種羅馬式半柱建築常見於日治後期光復初期,有的外牆會貼藝術花磚

太原路以五金材料、塑膠用品、機械配件、瓶罐容器等批發為主

華陰街以皮箱、皮件、飾品、配件等各式批發商品為主

台北後站

正對著太原路曾經有一座日本時代建造的車站「裏臺北驛」,也就是後來的「臺北後站」。

1923年6月,台北驛(車站)為了便利大稻埕地區的旅客增設「裏台北驛」,於1937年完工。
當時,裏台北驛取代北門驛成為淡水支線之起點站,台北驛還因此增建了一座岸式月台(第三月台),並延長了原本的跨站天橋。
1945年戰後,裏台北驛更名為「台北後站」。

台北後站的外觀,與氣派非凡的前站有著很強烈的對比,可說是日治時期真正屬於台灣人進出的台北火車站。後來,當台北車站增建到第六月台時,台北後站也成為了淡水線主要的出入門戶。
1989年台北車站鐵路地下化工程完工後(第四代台北車站於198992日通車),雖然已計劃要保存台北後站,但是沒想到在1989923日凌晨,木造的台北後站竟然毀於一場大火,留下了台北車站歷史上最大的遺憾。

台北後站的歷史照片

台北後站.jpg

大日本製冰株式會社台北工場

在裏台北驛的北側曾有台灣製氷株式會社的台北工場,以前就在一出後站就可看到。

這張歷史照片是由現在太原路側往東拍攝大日本製氷株式會社台北工場
 (圖片來源:臺北市大觀,1931年)

大日本製冰02.jpg

散步路線自太原路轉進鄭州路21巷

SKB文明鋼筆

圖中最左為SKB文明鋼筆台北門市,日治時期為綠屋文具商店,1951 改名「文明書局」開始銷售文具、籃球、排球、毛筆等文具用品。進口的毛筆後來供不應求,逐漸增加進口鋼筆的項目。1959 第一支自有品牌原創鋼筆誕生 ,1960 與俾斯麥、鐵力士並列台灣鋼筆三大品牌。引進日本機器,並邀請日本技師交流製筆技術,開始自製筆尖,是當時台灣唯一有自製筆尖能力的鋼筆公司。

(S~smooth;  K~konwing;  B~beauty)

日治時期的建築立面多有精緻的浮雕裝飾

IMG_3413.JPG

後車站職業介紹所

在臺灣經濟起飛、都市工業化的年代,大批農村人口前往臺北尋求發展機會,也因此當時在臺北後站周邊的鄭州路、太原路、華陰街、長安西路一帶,都能看到滿街的求職介紹所。

IMG_3414.JPG

(未完待續)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和菓子咚咚 的頭像
    和菓子咚咚

    和菓子咚咚

    和菓子咚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