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合源宅第》
地址: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一段72號
對面的萬泰銀行是昔日的中央戲院
蔡合源是旺旺蔡氏家族的起家厝,建於1947年,2010年登錄為歷史建築,現為旺台基金會之用,內部並不對外開放
日治時期,蔡阿仕的家族在三重一帶經營「合源製紙工廠」,是當時北台灣大型的造紙廠之一。二戰後蔡阿仕自行創業,在承德路從事「廢五金」生意,他標下日本人留下來的一些報廢舊船、舊飛機機械等,拆除處理後再分類販賣。也曾在基隆開設製冰工廠,後來更創立了台北知名的「中央戲院」及「麗都冰宮」、「麗都游泳池」等;蔡阿仕先生也就是中時旺旺集團蔡衍明的父親。
抿石子的樸實外觀,工整的壓條分隔線、切齊的窗緣與對稱的窗格、圓潤的收邊與乳白色的浮雕紋飾,於中內崁一扇厚實的柚木色大門,整體顯得氣派又莊嚴。
(抿石子是需要一氣呵成的工法,否則便會有明顯的接口痕跡,故如果施作面積大,便會用壓條進行分割,如:塑膠條、金屬條或木條;後兩者較前者為講究,一是材質、二是作工。使用木壓條,抿完後會再取下做溝縫處理)
蔡合源是旺旺蔡氏家族的起家厝
《建成國中》
初以華陰街三十四號台北菸廠為校舍,後遷至現址位於台北市大同區內,原日治時期建成小學校、台北市政府舊址,與台北當代藝術館共用。東西兩翼古蹟教室為該校具歷史性的舊校舍之一,多作為八年級及藝能科教室使用,保留日治時期教室樣貌,教室地板仍為木頭地板,學生及師長入內上課必須脫鞋。
《台北當代藝術館》
地址:台北市大同區長安西路39號
前身為1921年日治時期建成尋常小學校,1934年完成U字型的校舍建築與空間。建築設計師為日本技師近藤十郎,是為日治時期的西洋歷史式樣、紅磚折衷風格建築。黑屋瓦屋頂與塔樓,是日治時期公共建築設計常被使用的形式,此建築表現為紅磚兩層樓建築,採古典對稱的學院派形式,主體中央裝飾性鐘樓調中軸線意象,二樓中央門處有著一對托斯坎柱式(Tuscan)柱子,二樓入口門的正上方為校長辦公室。臨路主樓正面整排連續垂直長條形採光窗,除了減輕量體在視覺上的沉重感,也達到視覺上平衡的效果。特別一提的是當時學校門口的廣場上多選用南洋植物栽種,如大王椰子樹、蘇鐵等,沿建築立面栽植,此選擇深具當時日本實施殖民「南進策略」的象徵意涵。校舍主要採用兩種材料,即紅磚壁構與木材屋架。整體建築的垂直結構大致可區分為基礎(局部為防空避難室)與地上二層樓。壁構的紅磚選材上使用「臺灣煉瓦王」後宮信太郎,其經營的臺灣煉瓦株式會社( Taiwan Renga )所出產的TR紅磚。此磚由當時新式機械製造生產煉瓦,經燒製後密度高、約四斤重,尺寸為6x11x23公分;磚面具有陰刻TR二字與稜形網紋式樣。此陰刻設計利於與水泥結實密合,是為日治時期的一等建材。壁構砌牆方式是採用英式砌牆法,是承重牆最常採用的砌法,亦是日治時期常採用的砌牆法。
建築主樓屋頂使用銅板箿所構成寄棟造式屋頂,其他部分則使用俗稱日本瓦的黑瓦鋪製而成;屋頂上突出具通風、且便於採光功能的進光窗與老虎窗,有利於木材屋頂空間的通風乾燥,使木結構避免白蟻滋生。建築在臨路主樓外觀上,以中央尖端設置避雷針的突出西式銅質鐘樓作為主要識別。此裝飾性鐘樓後經學者探勘考證,認為此鐘樓並無實置鐘體,而是當時作為一個學校象徵、視覺地標焦點使用,頗有中世紀英國教育兒童守時意義。
主樓建體全寬達120公尺。主樓中央入口拱廊又稱「車寄」,日文亦為停車下客之所
羅馬式的柱子是在成為台北市政府後才加的,不是日治時代就有的。
《長安車站》
為了方便日本小學生通勤,淡水線鐵路通車之初曾在此設大正街乘降場(1915年設站),二戰後改名長安站(1957年裁撤),本站的舊址大約位於今台北捷運中山站與台北車站間,捷運線型公園與長安西路交口處。
此處附近是以前長安車站所在地
《中山藏藝所》
地址:台北市中山區長安西路15號
該建物興建於1921年(大正十年),為臺北州廳公設的職業介紹所兼公營當鋪,一者提供介紹工作的服務,一者則訓練失業者工作技藝以助重返職場。1945年,國民政府則將其作為臺北市公共衛生的執行場所,經過數度更名與升格後,1967年,該單位更名為臺北市政府衛生局。
1994年,因應臺北市政府從自舊址遷出,所留舊址於1998年公告為市定古蹟。2003年臺北市政府社會局於該建物成立臺灣第一所身心障礙福利會館「臺北市身心障礙福利會館」,2017年,臺北市身心障礙福利會館更名為「中山藏藝所」重新開放,臺北市政府社會局委託喜憨兒基金會經營管理,作為一處公益平台。
此建築為日治時期所蓋的兩層樓磚造建築。該建築採折衷主義,有背心式屋頂,特色是外觀簡潔的現代建築,但木窗、橫帶裝飾仍夾雜古典意味,整體表現出1930年代的歐風氣息。另外在內部方面,該建物梁柱、樓梯等結構部分採用原木打造,讓迴廊與走道等內部裝潢呈現不俗的另外典雅風味。
牆面裝飾類似像好幾根樹枝用籐線以十字綁住,有art deco的裝飾風格
《滿樂門》
地址:台北市中山區長安西路2號
大正年間興建。第一位起造樓主乃一陳姓商人,經營一般小買賣,陳老闆因經營不善於是將樓出售。1930年間新樓主換成林根籐君,轉經營進口的精品委託行「和發委託行」,貨源來自走船往來東瀛的基隆人,但林君因轉投資失敗此棟樓經轉手多次,這棟滿樂門曾經要被建商買下改建成高樓大廈,不過因為一旁的林田桶店不同意之下,讓這棟建物得以保存,2003年由夫妻皆愛好藝術文化的曾先生士購得此樓,並展開古蹟修復,獲得處處入畫台北城整建維護私有建築物金獎的殊榮。
歷史洪流下的頹圮古蹟經由店家細心翻修下恢復其往日風貌。並以「滿樂門」重生,滿樂門取其英文名字「Monument」的諧音,意思是有紀念意義的建築物,中文音譯滿樂門(樂,音同音樂的樂),呼應店內佈置的各式樂器,牌樓上的滿樂門字是由陳郁秀所題。
接下來欣賞滿樂門的建築之美:
華麗的山牆與圓斗:所謂巴洛克富麗堂皇的氛圍,就在山牆與圓斗的設計上展現,其圖騰採鮑魚圖及蕃仔花(西洋花草)花瓣與葉形的居多。圖案的變化百分之八十靠師傅的巧思創意,並無特殊考據,所以現代建築理論大師便戲稱此類建築為台灣味的巴洛克,是日據時代開商樓的台灣富商的最愛。
當時一對陳姓土水師用獨創的手法製作了開模印花的模具,一般土水匠只能以高價向其租借。為省論天計價的租模費,日夜趕工不眠不休是為常見。
堅實的拱廊:騎樓內的迴廊,有著拱圈的專業設計,對無鋼筋水泥的建物,給予強固的支橕力。
拱圈是由磚所砌成,邊柱會相對地粗壯,彼此之間會產生一股外推力,所以力量延展至建築物的兩邊。
拱圈的組織尋求力與美的結合,拱磚的佈置有如黑白琴鍵組織化的排列,以及所譜出的音樂節奏富於變化一般,各種大小不同的拱圈也會表現出立面外型的美感。
條板相間的天花板:古早用的長形薄木生板用來裝飾一樓及騎樓的天花板,用的是柳安木,,而佐以支撐力強的粗方長形木樁,則是選用日本進口的杉木。
渾圓的磚柱:二樓兩根圓柱型的磚造棟柱,是今日不會採用的弧形磚。砌磚的技術在當時相當普遍,當然如今灌漿的方式早已取代古法,弧形磚也走入歷史了。
全樓的磚塊均完整保留。當時使用的磚塊,可能是日本大正時期台灣煉瓦株式會社的煉瓦廠所供貨的。其窯廠分設在北部的內湖大直及中和市郊,利用當地土產的泥漿燒製磚塊。其泥土不定都是紅的,但因帶有鐵礦含量,經過氧化燒的技術,成磚便透出紅色。
滿樂門的紅磚應該是來自大直地區的大量製造的機器磚,磚塊大小為 20x5x10 公分,磚塊一面會印有 TR 的 LOGO 字樣,代表台灣磚窯場出品。
巧妙緊實的法式窗:舊時的木窗窗格密而小,因玻璃無法做大,其硬度不比今日。較好的樓窗會採上推式的雙層窗。
滿樂門在更換破損的門窗時,都使用最好的台灣檜,窗戶也保留法式外推型的凹凸弧型崁接面,並加裝雙層玻璃。整體造型古樸秀麗卻暗藏玄機。擋風避雨的效果極佳,直是匠心獨具。
坏牆的三和土:舊時的牆壁,除用磚塊砌造外,也使用木生板抹三合土黏合,也就是石灰、糯米、烏糖汁。這是現在台灣古蹟修整的工程必備用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