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長官邸藝文沙龍》
地址:徐州路46號
建物屬性:歷史建築
台北市長官邸建於1940年(昭和15年),為和洋混和式典型代表,原為台北州知事官邸,日本住宅在明治時代以後受到西風影響,除了和室鋪榻榻米外,客廳或書房傾向西化,放置西式家具如沙發、書櫃等,稱為「和洋混合式」建築,屬日治時期留下來的宅院中較少見的。基地800坪,建地300坪,是日治時期第一級宿舍,目前和台東的廳知事官邸為保存最完整的日本時代官邸。1994年以前歷任市長除吳伯雄外包含李登輝、林洋港、黃大洲大多任內居於官邸,至1996年陳水扁任市長首度開放給民眾參觀。
《台大社會科學院,原臺灣總督府高等商業學校》
地址:臺北市中正區徐州路21號
建物屬性:直轄市市定古蹟
創建年代:1919年(大正8年)
1919年總督府在臺北成立「臺灣總督府高等商業學校」(主要供日本人就讀),及1919年在臺南成立「臺灣總督府商業専門學校」(主要供台灣人就讀)。
1926年8月,由於「臺南高等商業學校」的成立,因而改稱為「臺北高等商業學校」。
1947年1月:國立臺灣大學法學院接收,並改稱為「國立臺灣大學法學院商學系」,1994年搬至公館校區;原有之幸町校地則交給由法學院分設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與社會科學院共同使用,法律學院於2009年搬至公館校區,社會科學院於2015年搬遷至公館校區,雖然社科院校區早在1998年已被指定為市定古蹟,卻未受到妥善維護再利用。 原本此校地要由進修推廣部使用,但因總務處編列年度修繕費需平等分配各學院,不足以修理徐州路校區古蹟,一直朝向委外營運旅舘方向期望活化時修繕,但校友及師生反對委外因此卡關,現況似乎還是沒有太大的改善 ,除了最基本的環境清掃以外幾乎呈現準廢墟狀態。
校區內的校門、行政大樓、兩排兩層清水紅磚教室與心字池、圖書館(王大閎設計)與警衛室為市定古蹟。
台大社會科學院主要行政大樓、大禮堂、教室均建於1919年,行政大樓和大禮堂均為磚造結構,屬於西洋古典式樣建築。
校門門柱為日治時期留下的建物,主要以本地所產的砂岩砌成,上置銅製燈具
今徐州路臺大法社學院日本時代樣貌
左手邊是行政大樓,入口以洗石子仿石砌拱圈做出厚實雄偉的感受,屋頂覆蓋日式黑瓦。一樓兩側則以紅磚拱圈配低矮的欄杆,做出南國特有的廊道,夏天時能讓陽光不直射,並讓空氣暢通。若在二樓,廊道就可能兼具室外陽台的功能,這些基本上可以稱為「殖民地陽台」樣式。
行政大樓的二樓,灰白橫條裝飾下,立了兩條高品質紅磚砌成的方柱直通一樓。粗大方柱的二樓內側陽台眺望區,除了圓圈欄杆裝飾外,還立了較小但精美的愛奧尼亞柱式, 二樓兩側的廊道建築師則改用了多立克柱式,表現出細緻的古典語彙裝飾。
拱圈迴廊有避免日曬及蔭涼通風的功能
總督府高等商業學校師長合影,背景的日本時代官方建築古典語彙工藝細節爐火純青
警衛室也是市定古蹟,屋頂為切角背心頂樣式
《王大閎》
出生於北京。臺灣建築師、作家與翻譯家,建築作品以國立國父紀念館及「國立故宮博物院競圖原案」最為知名。父親為外交總長、司法總長王寵惠,英國劍橋大學建築系學士與美國哈佛大學建築碩士的背景,使他成為台灣第一位完整接受西方現代性建築教育的建築師,與貝聿銘是同班同學。
作品有:台大考種館、台大第一學生活動中心、台大化工館、保健中心、慶齡工業研究中心、台大法學院圖書館、台大農藝館、龜山監獄、林語堂故居、國父紀念館、亞洲水泥大樓、外交部大樓、教育部等
王大閎設計的舊台大法學院圖書館採古典建築三段式做法,有台基、屋身與屋頂,但方式是間接與隱喻的。在屋身正面部份,除外露原有的結構柱以外,花隔磚的部份還加了六根非承重、每個柱間距兩根,切成三等份(類似類似廟宇的四柱三開間概念)。因此在五開間的立面上,又疊上了九開間的花隔磚立面,綠釉空心磚可通風採光。再者就是入口左右的扶手,在細部的處理上也是難得的佳作,譬如說扶手面走到建築物前兩公分左右處嘎然而止,或者扶手立柱在與扶手面接觸前的收縮,都讓簡單的扶手增加了許多空間感。
舊台大法學院圖書館
《濟南路二段四號》
以前為成功中學老師的宿舍,今日已殘破不堪
漫步幸町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