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華林宅》
地址:西園路一段306巷24、26號
建物屬性:直轄市定古蹟
萬華林宅源於清末來台開墾的第一代林細保,初居於艋舺後菜園街(今康定路一帶),以種菜為生。他育有四子,除長子林紅麻為水泥匠,其餘三個兒子林惡水、林遍金、林金水在日治時期合作經營蔬果批發。因生意興盛成為萬華大戶人家。(今日參觀導覽的林大哥是族譜上林家第五代子孫,為林紅麻的孫子。)
一九一八年,萬華火車站完工,林家為便於蔬果運輸,乃決定於靠近車站的綠町(今西園路一帶),購地興建家族大宅。當時綠町是萬華較晚開發的地區,能取得較大的土地,且離香火鼎盛的龍山寺不遠,有助於林家商業發展。
林宅自一九三二年開始興建,一九三五年完工,三層樓加上一公媽廳的頂樓,在彼時已是萬華最高樓房,由泥水匠出身的長子林紅麻親自參與設計施工。興建時就知道預計於1945(昭和20)年實施之都市計畫中已有開闢西園路的規劃,因此興建時即將門前退縮,將整棟樓最華麗、有拱門窗和陽台、還有仿巴洛克風格的勳章飾的一面蓋在當時的小巷子而非現在的艋舺大道上,日後都市計畫實現後就形成現在三面臨街的狀況,正面且呈斜梯狀的奇特現象。
四代的林家子孫曾在此生活近半個世紀,綿延至今已有超過三百多位林家子孫。1986年以後到2010年已沒有林家子孫住在此,一度出租給服飾業,2000年台北市政府訂為市定的私人古蹟,2009年因為女兒牆磚塊掉落砸到車子,車主為了索賠找了文化局再找到林家人。林家人擔心日後會有砸到人的問題,因此四散各地的林家人開始整合,林家以私有古蹟修復再利用補助辦法展開修復工作,總經費1700萬,林家人出了400萬,文化局出1300萬,2013年修復完成。2016 年獲文化局同意而讓星巴克進駐,配合老房子懷舊氛圍經營,讓萬華林宅的歷史展覽及各項活動能延續下去,為私有古蹟修復及活化、再利用,立下可行的典範方式。
在房舍建築上,一二三樓是坐東朝西,但公媽廳坐北朝南,在風水學是希望能多添男丁的設計。
立柱及樓地板結構是鋼筋水泥,房子的樑柱並以火車軸的鋼軌以加強房子的抗拉力,再加上地基挖得很深,樑柱為60*96公分非常厚實。
三根樑柱上有勳章飾,導覽員林大哥的阿公林紅麻在日治時代擔任保正,社會地位高因此有勳章飾,老師傅稱鮑魚飾或鮑泥。
小圈圈是六片花瓣的圖騰,林家人定義為林家的家徽。
女兒牆在二樓是波浪狀的柳葉形,三樓則變為菱形,四樓是直條狀。與屋內扶手鏤空造型互相對應。
外牆有損耗,是當初的林家人生活在此曾敲敲打打的生活軌跡,建築師決定不修復保留原貌。外牆上還有架設電線用的礙子。
這個外牆是2013年修復完成後才砌的磚牆,用的是現代的清水磚。以前這邊都是違章建築,反而以前林家人無法從後面看到林家建築。
2013年修復後林家人自己設計了現在的家徽,圓圈代表團結,圖騰是從空中鳥瞰萬華林宅的地基形狀,裡面住著姓林的人。磁磚顏色不同,上面是原來的磁磚,用石頭磨成一片一片再送進窯去燒,所以顏色會不一樣,下面則是修復後的新磚,兩者在表面光澤上有所不同。
騎樓中的雅緻吊燈。燈座的裝飾是當年就有的,而吊燈則是現在的。以前的吊燈是吊類似燈籠,逢年過節會有不同的燈籠吊飾。
騎樓有兩處入口,以中央柱子左右對稱。木門窗採大面開窗形式。
一樓開很多門是因為當初一樓是營業場所,林家以賣蔬果起家需要大量貨物進出的門。
大門是對開的木門。裡面還有星巴克增設的玻璃門。
騎樓的木門窗採大面開窗型式,窗格為單純的直線條與橫線條所構成的方格子狀,窗框腳線十分講究。
以前外面沒有鐵門,到晚上進出要靠這個門,因為門裡面的橫閂有暗鎖,得先上提再開門所以單純從外面是無法打開,所以得跟家人說幾點回來家人才能幫你開門。
目前一樓的空間有一半作為星巴克點餐與餐點製作區。古蹟中不能用明火,所以這裡只能見到電熱廚具。
這個空間曾住了四戶人,每戶人可能有6~8人,每戶人家以木板隔間,空間很小,整棟樓最多曾住到五六十人。
林惡水曾在新起街市場(今西門紅樓)開設林惡水商行,為興盛一時的蔬果批發商,極盛時期從事對日之進出口貿易、中盤市場拍賣、小市場零售及公部門特約供應。
這是當初的營業窗口,具有雙層構造:外層為可卸式木拼板(現為玻璃),內層為可卸式鐵欄杆,平時具防盜功能,對外營業時皆可取下。
後院原來是有小橋流水造景的祠堂,二戰開始林紅麻拆掉祠堂,改成四個區塊給四房養豬雞鴨,二戰結束後人口越來越多就將這裡改成四個房間,四大房各分一個房間。
防空洞是二戰美軍轟炸台灣後才蓋防空洞,但蓋好後林家人不曾躲進去過,因為這棟房子是萬華最高的房子目標太顯著,躲在這裡反而不安全。
被鋸掉的鐵窗。二戰末期林紅麻是保正,為表示對日本效忠於是將家裡不影響安全的鐵器捐出去給日本政府做軍事武器。修復過程建築師保留被鋸的鐵條作為歷史的見證。照片中的黑色木條,那是仿鐵窗的木條窗,後期整修時加設的。
頭向上看會見到後院部分呈「ㄇ」字型,上面的大樑柱可以加強房子的結構穩定性。
後面女兒牆表面亦採洗石子工法,同樣是二樓為柳葉型、三樓為菱形、四樓直條狀,與立面相同。
以前沒有自來水,民生用水取自後方的地下水源,林家人用大水桶裝盛再由樓上的人用繩子垂吊水桶下來取水,因為走樓梯很不方便。
這是當年的儲水槽,今日改裝為星巴克門市洗手間的洗手台
此為排水的竹節管,修復時建築師將所有管線整合在這通道,以前的排水管是陶製品沒這麼粗
通往二樓的樓梯。1932年興建時,採用當時先進的洗石子工法來裝飾樓梯與扶手表面,扶手鏤空造型於各樓層都有變化相當別出心裁,且與立面女兒牆造型相呼應。
樓梯上來有鐵門,以前一樓是營業場所二樓才有住人,到了晚上就會把鐵門拉起來,後來一樓沒有營業後鐵門就不需要拉起來了。
整棟樓的窗子,只要是呈現長型的,全都是當代流行的重錘窗。
二樓的空間現在完全打通,做為星巴克的賣場使用。據導覽大哥說一、二層樓以前分割成8戶,由不同房的林家子孫分別居住,其中以木板隔間,居住空間非常窄小。
鄰近的廚房就順便被用來展示老東西。廚房原有兩個大灶,一個煮飯一個煮洗澡水。
萬華林宅建築所使用的紅磚為日治時期台灣煉瓦株式會社所生產的一級磚,表面印有「TR」字樣。
外觀上看左邊是以前的廚房位置,右邊是以前的衛浴位置
以前的衛浴,前方是浴室後方是廁所,只要有人在洗澡就無法上廁所。現在是星巴克門市的廁所。
二樓後陽台女兒牆採用洗石子外觀。以現今的標準來看,這女兒牆實在矮了點,所以加上一層玻璃牆,以加強安全性
公媽廳內的桌椅是請大溪師傅仿舊照片訂做的,只有樓梯上來那兩個太師椅是以前林家的。室內木造天花板都是由檜木做成,在當年只有富有人家才做的起。
公媽廳天花板上有木橫桿跨越,用以吊掛天公爐,逢年過節會吊燈彩,其跨座處以螃蟹雕飾為座頭。螃蟹在商家代表霸氣與多子多孫之意象。
天花板上的通風口,也是個很細緻的雕飾。
神明廳中的牆壁與地板別具巧思,牆壁的圖騰是烏龜,象徵長壽。磨石子造型地板,這在八十多年前是很流行的技術,看來像立體的階梯,似乎隱含步步高陞的意象。
牆壁的圖案
磨石子造型地板
神明廳雨遮的外觀,外側柱頭造型仿造愛奧尼亞柱與科林斯柱的混合體,上有鴿子裝飾。但是下面的柱礎是閩南式。
下面的柱礎是閩南式
內側柱子本身是由磨石子裝飾外觀,最厲害的是把對聯鑲在柱子上。另外,一旁的花鳥圖也是磨石子做成
四樓後方的大煙囪,左右共2支,是從前老宅廚房的排煙裝置。
因為是4大房共同居住在這大宅中,因此有2房共同使用這支煙囪。
這棟建築共有共有22隻石雕鴿子裝飾,寓意是倦鳥歸巢
因為公媽廳在頂樓所以窗戶有防颱板
公媽廳的屋頂型式採用日本黑瓦入母屋式(閩南式的歇山式),共有9脊,屋頂上有瓦鎮,日人稱為鬼瓦。
這張可以看到鬼瓦及鴿子
銅條鑲嵌的磨石子壁畫
公媽廳大門對聯上的「西」「河」為林姓的堂號
參觀資訊:
[ 1~2樓 ] 星巴克艋舺門市
全年無休 自由參觀 開放時間以該門市營業時間為準 門市電話(02)2302-8643
[ 3~4樓 ] 萬華林宅常設展
駐點導覽(現場報名,限額20人):每周一、二、四14:00-16:00,14:20停止入場
專人導覽(網路預約報名):每月第一個星期日 10:00-12:00、14:00-16:00各一場 報名請至 https://wanhualinhouse.kkti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