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北投溫泉博物館

地址:台北市北投區中山路2

北投溫泉博物館前身為「北投公共浴場」,由日治時期的台北廳長井村大吉下令擘劃,總督府建築設計師森山松之助監造,完工於1913(大正二年)617日,為和洋折衷風格的雙層建築,亦為當時東亞最大的溫泉公共浴場。一樓浴池區為磚造,二樓休憩區為木造,入口處位於二樓。

IMG_3793.JPG

該浴場運用當時台北州廳在公共衛生方面的經費(共五萬六千餘圓),仿照日本靜岡縣伊豆山溫泉浴場所建。二樓休憩區設有涼亭、換鞋玄關,以及可供遊客泡湯後乘涼的榻榻米大廳。大廳旁另有一突出平台「望樓」,可在此欣賞北投山光水色。此外室內也販售餐點飲料,有時甚至安排藝文演出。1923(大正12)日本皇太子裕仁抵台視察,亦曾至北投參觀公共浴場與考察溪中的北投石。為此浴場還在二樓增建「御休所」供其休憩,其位置就在現今溫博館的視聽室。

 

日治時期,湯客下樓梯後可至一樓浴池區更衣泡湯(目前已作為博物館不提供泡湯服務)。一樓最主要的特色就是以服務男賓為主、由圓拱列柱圍起的羅馬風格大浴池,以及浴池外側迴廊牆上的鑲嵌彩繪玻璃窗花,兩者一同塑造出極為明亮華麗的沐浴氣氛。

 

大浴池另一側則有小浴池與一間VIP湯屋,該空間主要服務女賓,當時女性鮮少單獨泡湯,通常是以家眷身分前來。從浴場空間大小配置,可窺知當時男尊女卑的保守社會氣象。

IMG_6196.jpg

 

小浴池展場入口

IMG_3813.JPG

 

錢湯意象

IMG_6195.jpg

 

 

三種泉質介紹: 白磺泉、青磺泉、鐵磺泉

IMG_6194.jpg

 

 

半木式建築:

IMG_6206.jpg

溫博館一樓以清水磚為主要建材,二樓牆面以英式斜面木造雨淋板為主,屬於「半木式建築」。半木式建築底層多為磚石構造,二樓以上為木結構,其木製樑柱外露,空隙處則填以磚石或灰泥,形成特殊造型。此類建築在1517世紀的英國相當流行,日治時期的台灣鐵道建築也多採用此種形式。

 

大浴池:

IMG_6197.jpg

一樓的石造浴池在日治時代用作男湯,且為了同時容納更多人一起入浴,採用「立湯」設計,當時被譽為「東亞最大公共浴場」。周圍佇立著仿羅馬式的大圓拱柱環繞著走廊。浴池比例、外圍拱廊、列柱及周圍鑲嵌彩色玻璃拱窗均為64比例建造,宛如氣派雄偉的羅馬浴場,為當時東亞最大的浴池。

 

英式鄉村別墅風:

IMG_6204.jpg

博物館的設計除了保有日本文化的特色,主要設計師森山松之助還在一樓以紅磚砌牆,上面還有彩繪玻璃窗,外觀則是融合英國都鐸時期及維多利亞時期建築的紅磚、凸窗及鐘形屋頂等特色,讓博物館像是一座矗立在公園中的鄉村別墅。

 

和洋混合:

IMG_6200.jpg

溫泉博物館的建築風個是屬於「和洋混合建築」,又稱和洋折衷,這種建築風格在明治維新後期興起,因為當時有很多留學英國或師承英國的日本建築師來台灣,因此在台灣留在下和洋混搭的建築。博物館的門廊、煙囪和半圓高窗,都是在西式建築中常見的手法;內部的日式和室,也可以見到和洋建築的巧妙融合。

 

望樓:

IMG_6205.jpg

位於溫泉博物館榻榻米大廳旁的「望樓」,是一個向外突出的平台,供當時來沐浴的遊客,泡完湯後休息及欣賞山光水色的地方。

當時附近一帶並無其他較為高大的建築,視野是一覽無遺,只要登上望樓就可以看到大屯山,甚至在天氣晴朗的日子還能眺望淡水的觀音山。

而現在看出去景色,則是綠意盎人的北投公園及優美造型的北投圖書館,是博物館人氣頗高的一隅。

 

凸窗:

IMG_6204.jpg

凸窗是從建築物主要牆面向外凸出,在室內形成正方形或多邊形隔間的一種窗戶空間,有加強採光、營造空間感與增進屋外視野的效果。中世紀歐洲建築的凸窗多為建築的裝飾配件,在阿拉伯建築上還具有類似陽台的功能。約自1870年代起,凸窗成為英國維多利亞式住宅的代表性特色,後傳至美國、加拿大與澳洲等地。溫博館的凸窗位於一樓的北投石展區及二樓舞台區;另外在博物館西側的「北投記憶」展間也設有由托架支撐的大型凸窗。

 

重錘式窗戶

IMG_6198.jpg

重錘式窗戶又稱「推拉窗」或「平衡錘窗」,是近代西方建築中常見的窗戶樣式。窗戶邊框的右側莊有滑輪、繩索及金屬製重錘,重錘與窗戶差不多重量,當下面的窗戶被往上推時,重錘就會下降,利用槓桿原理,讓窗戶留在任意想要的位置,能幫助室內通風及採光。在日治時期的仿西式建築中,時常難到這種重錘式窗戶

 

屋頂日式鬼瓦 

IMG_6202.jpg

溫博館的屋頂上除了瓦片磁磚,有一種特殊造型的瓦片:「鬼瓦」。所謂鬼瓦是指位在日本傳統建築屋脊兩端防止雨水進入屋內並具備鎮邪意味的裝飾性瓦片。

 

彩繪玻璃:

IMG_6199.jpg

浴池西側的拱窗上緣裝飾有鑲嵌彩繪玻璃,日光透過彩繪玻璃,映照出極為古樸華麗的景致。日本時代的西洋建築很常運用源於歐洲的彩繪玻璃,原本是為了讓不識字的民眾看得懂聖經故事,現在也變成重要的建築裝飾語彙。根據博物館的資料,原本的彩繪玻璃在整修溫泉博物館時陸續遭竊。所幸有北投在地人提供修館前的大量照片,這些玻璃才能以仿製的彩繪玻璃和過去相去不遠的面貌呈現給大家看。

 

綠色牆壁與不再開啟的窗口:

IMG_6192.jpg

原來是日治時期用來檢視浴場或服務生送毛巾或乾衣服的窗口,公共浴場在戰後作為「民眾服務社」時,包括建物北面的雨淋板及整個浴場都被漆為綠色,整建時有用藥水將綠色油漆洗掉, 但瓷磚的縫隙還是看出殘留痕跡,留下這面牆作為不同時期的使用證明。

 

二戰後的溫博館: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公共浴場曾作為中山堂、台北縣議會招待所、民眾服務處、民防指揮部與光明派出所等使用,因管理單位更迭而終至荒廢。直到1994年,一群北投國小師生在鄉土校外教學的過程中,發現形同廢墟的北投公共浴場。為保存古蹟及空間再利用,這群孩子、社區居民及文史工作者一同發起連署陳情書,希望保留浴場。歷經不斷的溝通與協調,北投公共浴場終於在1997年經內政部公告為三級古蹟 (現為市定古蹟)19981031日在地方熱心居民與臺北市政府的斥資整修下,以「北投溫泉博物館」之名正式重新開放使用。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北投溫泉博物館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和菓子咚咚 的頭像
    和菓子咚咚

    和菓子咚咚

    和菓子咚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