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西門紅樓》(新起街市場)

地址:臺北市萬華區成都路10

建物屬性:直轄市定古蹟

完工:1908

建築師:近藤十郎、松崎萬常、野村一郎

 

IMG_7585.JPEG

西門紅樓原稱新起街市場,為日本官方在台灣各地廣設推行現代衛生觀念而建的市場建築代表之一。西門町在清領時期原為墓區與沙質的番薯田,後劉銘傳開闢新起街,意由此地通往艋舺祖師廟。新起街起始於今日成都路東端,往東通過西門接續城內的石坊街(今衡陽路),往西接漢中街、長沙街、貴陽街至淡水河,是清代劉銘傳像江蘇浙江等地富商借銀五萬兩,以石塊鋪設而成。

 

日本領台後將西門以外畫為娛樂場所聚集區域,西門拆除後,新起街就成為城內前往該區的主要道路。1907年上任的台北廳長規劃新式磚造市場,有別於大稻埕與艋舺本地人的傳統市場。建築師群可謂當時菁英齊聚的一時之選,技師近藤十郎甚至為此特別前往香港和新加坡考察。

 

西門紅樓於1908年落成,是日本人交易買賣物品的市場,當時稱作「新起街市場」。新起街市場的平面非常特別,入口的雜貨區為佛堂常用的八角形,往西的生鮮區為天主教堂常用的拉丁十字形,放眼東亞建築僅此一例。有一說是因建新起街市場而拆遷近兩千座墳墓,因而此種設計是為驅邪避邪,但李乾朗教授強調並無正式文獻記載近藤十郎有這種考量。

 

西門市場第一賣場於落成啟用時,有兩個主要入口,一為現址面向西門圓環,二為內江街25號。2003年推動西門市場更新及再利用計畫時,發現此門柱。門柱上有菊花圖樣。

IMG_7583.JPEG

後方十字樓

IMG_7590.JPEG

西門市場成為當地日本移民的主要消費市場,除了充當傳統菜市場的十字型西門市場外,八角堂的紅樓建築的一樓共八間小店舖也分別販售精品、化妝品、生活休閒娛樂雜貨,二樓則販售臺日土產、明信片、糕點、咖啡專賣店,到後期更設立喫茶所、食堂提供民眾休憩飲食;而後方十字樓僅有一樓,於各邊共有5處入口,販售多樣的魚、肉、生鮮果菜共67攤,成為當時貨物最齊全、新穎的潮流聖地。主體建築外尚有事務所和西門市場北側掌管工商業的稻荷神社(位於今日成都路12號附近),西側尚有同為八角型的戶外廁所,展現先進的衛生觀念,市場週邊陸續增建多處私人平房店舖與攤販。

 

下圖為李火增所拍攝的1940臺北西門町新起街市場(今西門紅樓)影像數位上色

西門市場李火增.jpg

 

將同時期也用於總督府與專賣局等官方廳舍的風格運用於市場,顯示官方透過重現庶民生活展示文明開化的手法。

IMG_7586.JPEG

建築特色

市場的建築風格採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時期流行的紅磚外覆仿石造帶飾,在日本因為辰野金吾的影響力而被稱為辰野式風格。

八角樓其外觀為每正立面八公尺,這設計是日治早期流行的紅磚造西方建築樣式。 八角堂從立面可見有八面「老虎窗」,每立面外牆的女兒牆裝飾突出的三角形的「山頭」。 屋頂為鋼骨桁架有如雨傘骨般呈放射狀。設有三個出入孔道,除前、後門外尚有一門直通十字樓

 

盲窗

IMG_7587.JPEG

 

二樓外牆佈滿七條等距的白色仿石帶飾。每面三個推拉窗上也有仿拱心石的仿石帶飾。

IMG_7589.JPEG

 

想像當年八角堂的紅樓建築的一樓有八間小店舖

IMG_7588.JPEG

十字樓牆體高聳,外側做扶壁穩定結構

IMG_7591.JPEG

 

紅樓二戰後的歷史:

1949年由上海人陳惠文經營,改名「滬園劇場」,上演當時最流行的平劇、越劇、相聲等劇種,開啟劇場的昌盛時期。1951年又改為說書相聲的「紅樓書院」,之後改名為「紅樓劇場」。而後電影興起,戲劇沒落,曾先後改為放映黃梅調和情色電影的戲院。

19801986年,市政府計畫將包括紅樓與周圍店舖的西門市場拆除後標售土地興建大樓及停車場。19941127日,由樂山文教基金會主辦以保存紅樓戲院為訴求重點的「紅樓夢、西門情」藝文活動,1996年台北市長陳水扁表示西門紅樓十分有保存價值,市府決議將八角樓及十字樓列為古蹟,但盼望改造西門市場的攤商,對十字樓列為古蹟是反對立場。

2000年發生一場大火,十字樓燒光僅存牆體。

 

十字樓與紅樓連接的這面牆仍可看到當年火災痕跡

IMG_7593.JPEG

2001826日舉行修復整建工程開工典禮,市長馬英九主持,因仿造美國昆西市場設計為玻璃帷幕,造成日後與建成圓環一樣面臨散熱不易的問題。

2002年在紙風車劇團接管下,紅樓全面整修並以紅樓劇場重啟,2008年,紙風車的合約到期,八角樓與十字樓都已改由臺北市文化基金會經營管理,十字樓作為河岸留言的演唱場地,十字樓前半段空間則由文創品牌入駐。八角樓一樓經營咖啡廳與精品店,二樓則定期上演藝文活動。

IMG_7592.JPEG

 

西本願寺建築群

西本願寺建築群包含鐘樓、樹心會館、輪番所、本堂台座、參道遺跡、御廟所台基

位置:臺北市萬華區中華路一段1741

建物屬性:樹心會館、鐘樓為市定古蹟;輪番所、本堂台座、御廟所台基及參道則登錄為歷史建築

西本願寺,其正式名稱為「淨土真宗本願寺派臺灣別院」,是日治時期由臺灣信徒與日本人共同捐資興建,於西元1904年開始興建,西元1912年竣工完成。西本願寺落成後為台灣當時最大的日本佛寺,與東本願寺、臨濟護國禪寺、曹洞宗東和禪寺等同為台北重要佛寺代表。

西本願寺臺灣別院建築群多數主要建築的式樣多源自日本佛教1819世紀常出現的折衷式樣,本堂、御廟所、庫裡、鐘樓基本上皆為折衷樣式,而輪番所是日本傳統住宅形式;樹心會館則為表現新時代精神,採用磚結構與西式木屋架組合,屋頂仍維持日式風格。

 

二戰後,西本願寺部份建築為警備總部第二處、軍方等單位使用。建築旁邊則有聯勤被服廠、反共救國軍及大陳島撤退的軍民居住成為「中華新村」,帶有濃厚眷村色彩,居民大多是外省老兵。1954年內政部將「西本願寺」撥交給「中華理教總會」接管使用,因此俗稱「理教公所」。由於出入人士流動頻繁複雜,不幸在1975年遭人縱火,損失慘重。「西本願寺」大殿付之一炬,只剩下鐘樓遺跡。

 

鐘樓:建於1922年,立於約一丈高的人造假山上,鐘樓屋頂採歇山重簷式,日本稱為「入母屋」式,上覆日式黑瓦、筒瓦、脊頭處設有鬼瓦,下方則受中式建築影響,有著精美的斗栱。大銅鐘於1901年先行鑄造,二次大戰後遺失,目前懸掛者為參考同時期銅鐘樣式而仿製的。

IMG_7396.jpeg

有階梯可上鐘樓

IMG_7573.jpeg

 

精美的斗栱

IMG_7574.JPEG

樹心會館:樹心會館原為真宗本派本願寺之會館,樹心會館於1923年落成,當時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特別賜「樹心佛地」匾額,因此命名為樹心會館。主要作為教育及弘法場所,而後的使用更供為樹心幼稚園、日曜日學校及青年會使用。樹心會館為「和、洋混和」建築:入口「唐門」乃和風,磚結構及木屋架則為西洋風格。

IMG_7575.JPEG

 

「唐門」以使用頂部為弓狀的唐破風為特徵,常用於日本城堡、佛寺、神社入口。

IMG_7577.JPEG

 

輪番所於1924年落成,為佛院的負責人或住持的宿舍。建築本體主要磚造基礎、木造樑柱、雨淋板外牆及日式和小屋屋架系統所組成。修復前外牆損壞嚴重,僅屋瓦保存尚好,以外觀修復為原則,內部採再利用方式調整,現在是茶藝館「八拾捌茶輪番所」。

IMG_7582.JPEG

 

本堂於1931年落成,當年設計考量蟻害,因此台座採用鋼筋混凝土,上方大殿為木造。1975年發生火災時僅存一層樓高的台座、階梯、部分欄杆、扶手。原台基內部空間以僧眾使用為主,本堂修復只恢復既有台座,並以原柱位方式意象保存。

本堂台座:本堂大殿燬於火災,因為木製古建築很難復原,僅保留水泥台座

IMG_7580.JPEG

本堂臺基內部曾有許多住戶將其分隔成多戶住家使用,現為「台北市立文獻館」

IMG_7581.JPEG

 

御廟所台基:御廟所於1923年落成,為日本佛院建築特色之一,多設置於本堂左右。御廟所原貌為木構造建築,屋頂原為重簷、「尖頂四坡水」式,入口為「唐門」樣式。1975年與本堂同遭回祿,今僅存磚造台基。

IMG_7578.JPEG

 

參道:山門與本堂之間前往本堂參拜的道路。寬4.55米、長約35米的鋪石參道,完成於日昭和23(公元1934),鋪天然石子,修復時以遺跡保存,部分損毀之處以相似石材填補。

IMG_7579.JPEG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和菓子咚咚 的頭像
    和菓子咚咚

    和菓子咚咚

    和菓子咚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