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天要介紹的古蹟位在博愛路、貴陽街一段、長沙街、延平南路之間的街區。

臺灣總督府電話交換局(今中華電信博愛服務中心)

地址:臺北市中正區博愛路168

建成時間:日治昭和12年(1937年)

建物屬性:直轄市定古蹟

 

非常值得一提的部分,「電話交換局」的建築是由當時的臺灣人林煶灶(字尚志)所開設的「協志商號」營造廠負責蓋出來的。林尚志是臺灣總督府工業講習所(今之台北科技大學前身)的建築科卒業,其後進入高石組、矢部組這兩家「請負」業(營造商);一九一九年他自行創立公司, 承建「電話交換局」和「臺北市役所」(今行政院),其施工品質都非常優良,廣受好評。

臺灣總督府電話交換局主要負責設計監造的建築師為鈴置良一,建築本身為現代主義,所謂現代主義強調水平流線感,轉角處做成弧形為其特色,反對繁複的裝飾。電話交換局外牆為淺色面磚,在轉角處內縮為主入口而採圓弧面設計,大門兩側開有圓窗,其上有弧形雨庇和陽臺,最上方為三樓女兒牆和旗杆座;又因不講究對稱,因此總平面呈自由的L造型,頗為簡潔俐落、線條優雅。戰後國民黨政府接收更名為「台北電話交換局」,修建時,居然頂樓加蓋為四層樓的建築,並拆除入口圓窗與雨庇陽台等,使得比例失調。該建築曾成為交通部電信總局的「臺北電信局」,現為中華電信博愛服務中心。

IMG_7547.JPEG

 

承包建築的營造商林尚志後來在日人離台時,買賣承接日人留下的五十餘棟房子以及無數的土地與機器,後來改組「大同公司」,成為台灣的巨富,林挺生為其長子。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大樓(今國史館)

地址:臺灣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一段2

建成時間:日本大正13年(1924年)

建物屬性:直轄市定古蹟

建築設計:森山松之助

IMG_7552.JPEG

台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是台灣日治時代台灣總督府轄下之機關,其經辦業務範圍龐大,員工甚至超過千人以上,除鐵道部之外的交通事業皆屬遞信部負責,包含全台之電信、郵政、儲金、匯兌、簡易保險、郵便年金、航空等監督和規劃業務,類似今日中華郵政和中華電信兩者的合體。

西元1919年總督府落成後,再由總督府土木局營繕課設計規劃遞信部新廳舍,由森山松之助設計,19217月開工,19242月完工。總工程費625,000餘圓,平均每坪耗費近700圓。這在當時是一筆很大的殖民地建設投資。

二戰後,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交通處接管總督府所屬的交通事業。於國民政府遷台後,遞信部廳舍在1956年至200611月間為中華民國交通部本部所在,1971年整座一度被塗成淺藍色,且因空間不敷使用於1971年加蓋第四層樓,外觀卻未能與原建物相融合,顯得突兀。1998年被指定為台北市古蹟,2006年陳水扁總統任內由財政部國有財產局指定,將該建築分配予國史館使用。

 

2003515日,被一名男子以裝有20公升的汽油15桶的貨車正面衝撞圓型拱門,焚毀部份入口處和廣間,但最終經修復,仍足堪使用。

 

2003年遭燒毀的泥塑燈飾

IMG_7559.JPEG

建築外觀化繁為簡,屋頂採緩斜坡平屋頂的做法,大門入口處不採用當時官廳常見門廊向外突出的做法,而改以大門拱廊的隧道式,整體線條整潔平穩。但細部裝飾仍用古典元素,如勳章飾、牛腿、古典柱式等,可說是日治時期台灣建築由西洋歷史式樣建築過渡到現代主義形式的代表作之一。

勳章飾

IMG_7571.JPEG

牛腿

IMG_7570.JPEG

 

二樓廣間的愛奧尼克柱式及勳章飾

IMG_7569.JPEG

一樓為仿石之牆面,中央闢有大圓拱門入口,二樓外觀出現十二根高大的希臘複合式柱子,東側面有4根愛奧尼克柱式,一樓牆面以寬橫紋帶及圓拱窗襯托,二至三樓原始牆面有兩種可能,一為清水磚,二為淡褐色溝面磚。

 

希臘複合式柱子和隧道式車寄,首長座車可以直接開到入口處避免雨天下車的困擾。

IMG_7572.JPEG

 

遞信部主管業務包含郵政、儲金、電信、電話、廣播、無線電等,因平時內部存放儲金、匯兌資料、郵票等有價物品。1923年日本關東大地震後,建築設計特別注重防震、防火及防盜,例如將儲金、匯兌業務空間集中於第23層的西南側,該區域加裝可用手轉動的防火防盗的百葉電捲窗,可於下班後拉下鐵窗,緊閉門戶、四座厚重金庫,以及當時最先進的電梯、消防設施等。以磚造承重牆結合鋼骨和鋼筋混凝土(R.C)作為防震建材,而每一層樓的樓板都裝有大型鐵樑橫跨,建物高度也較低矮,更進一步在每一層樓都設兩處消防管間道,各層設井,以為地震時失火消防之用。此外,存放機械、電纜線、印刷用紙、工作服等倉庫空間設置在最下層,以避免地震時高樓層有重物搖晃會影響建築結構安全。

 

像遞信部擁有這些現代化的設備,如消防設備、百頁鐵捲窗、升降梯、熱水系統、塵取口(垃圾管道間)等,是日治時代除了總督府、鐵道部等官廳外,一般建築中極少見到的新式設備。

 

消防管道貫穿一、二、三樓,東側與西側各設置一處,當時建築物內的消防給水系統是單獨配置的,直接連結自來水道系統,以避免火災發生時因水壓不足而影響滅火的時機。

IMG_7557.JPEG

 

日治初期為了讓灰泥更緊貼附著於牆體與天花板而採用「漆喰壁塗」的工法,現在國史館特別保留了三處漆喰牆。日人所謂的「漆喰壁塗り」是一種輕隔間的工法,即在木摺壁的表面,下、中、上層,塗上灰泥,加添纖維黏著性質的材料,一層層鋪上石灰、麻絨砂漿,最多可做到七層,此乃具有防火、調節溼度、防塵、防霉、淨化空氣等功能。

IMG_7566.JPEG

 

日治時期樓梯扶手為欄杆式,整體明亮且具穿透感,與今日的厚重感有所不同

IMG_7560.JPEG

 

 

登瀛書院舊址碑

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一段27

IMG_7551.JPEG

登瀛書院是由臺北府知府陳星聚號召官民集資,後由知府雷其達創建於清光緒六年(1880年)。最初書院的位置是在臺北城府後街的考棚,後來才搬到西門附近(今臺北市長沙街一段上),遷建後當地街道因而改名為「書院街」。

進入日治時期後,登瀛書院建築由臺灣總督樺山資紀改名為「淡水館」,先是做為官員俱樂部,後又在1896年做為公會所使用。後來在此成立了私立臺灣文庫,於1901127日開館直到1906年結束為止。而在同一年因為臺北市進行市區改正,書院建築遂在816日被拆毀;臺灣文庫的書則由東洋協會臺灣支部管理,先後藏於臺北天后宮與大稻埕六館街的林本源家族屋舍,最後成為臺灣總督府圖書館的館藏基礎。

 

婦聯總會舊址

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一段27

建成時間:1913

建物屬性:市定古蹟

婦聯總會.jpg

(照片來自文化部網站)

建築物原址是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興建的西學堂和番學堂所在地,與相鄰的台北府所屬登瀛書院,成為北台灣最大規模的書院建築,1912年拆除舊有西學堂建築重新改建,1913年完工落成為日本陸軍俱樂部「偕行社」,為現存較早期的西方歷史主義建築。

二戰後為婦聯總會,2007年改為台北地方法院寶慶院區。

 

建築物成平面長方形,四周拱廊環繞,格局嚴謹,入口上方及兩翼凸出山牆頗為醒目。所有拱圈皆用石材拱心石,主體為加強磚構造,但樓板為鋼筋混凝土。屋架原為木桁架,現有鋼架屋頂式1983年修建而成,並由宋美齡親自命名為「至德堂」。

 

 

 

 

臺灣電力株式會社社長宿舍

地址:臺北市中正區延平南路119

建物屬性:市定古蹟

日治時期的臺灣電力株式會社為當時工業剛起步發展的重要能源機構。它的首長官邸建於附近城廓,為目前仍然保存完整的1910年代官舍,二戰後曾改為中央招待所及臺灣省主席官邸之用。其對街原為臺灣電力株式會社社址,1945年在臺北大空襲中遭美軍炸毀。

 

這座外觀優雅且有庭院環境的洋房,建築風格採用西洋樣式,入口玄關為拱圈門廊,角柱邊有配上仿希臘柱式,樓梯為木構造,裝修簡潔大方。以瓦頂白牆及拱窗表現了南歐義大利或西班牙別莊之趣味。原先屋後有和式建物,後來遭拆除,今僅存洋式風格建築。

細部並有如板條牆、文化瓦等日式作法,為當時流行之和洋折衷風格,為日治時期高級官員住宅類型。

台電社長宿舍.jpg

(因無法入內參觀因此圖片式網路上下載的)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和菓子咚咚 的頭像
    和菓子咚咚

    和菓子咚咚

    和菓子咚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