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北賓館

地址:凱達格蘭大道1

建物屬性:國定古蹟

 

台北賓館最初名為「台灣總督官邸」,現為中華民國的國家招待廳舍,由中華民國外交部管理使用,專門接待國賓或舉辦慶祝活動,有資格登記台北賓館作為招待外賓的官員有五人,分別是正副總統、行政院長、外交部長、總統府祕書長。

建築初建時採重視秩序與和諧的新文藝復興樣式設計,於明治341901)年落成;1911年改建,大正21913)年完工,外觀改為較為華麗的巴洛克風格。民國341128日,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接收總督官邸,總督官邸曾短暫成為臺灣省政府主席官邸,1950年改為現名台北賓館。1952年,《中日和約》在此簽署。1998年內政部指定臺北賓館為國定古蹟,2002年展開修復工作,於20065月竣工,並定期開放公眾參觀。

台北市【中正區】台北賓館

 

大門:入口的雕花欄杆為中國風味濃厚的萬壽賜福欄杆(壽字,及倒吊的蝙蝠),可以看出是二戰後國民政府改建的。

台北市【中正區】台北賓館

 

 

以下介紹台灣總督官邸的歷史:

一、臨時總督官邸時期

 

1、前清基隆舊海關:189565日,日軍於乙未戰爭中攻入基隆,第一任臺灣總督樺山資紀便利用原大清帝國基隆海關做為臨時的總督官邸及總督府的所在地,同時也是近衛師團長北白川宮能久親王臨時居住之地。隨著日軍於14日攻入臺北城,此臨時總督官邸使用10天左右後便不再使用。二戰後拆除改建為海關宿舍。

舊基隆海關_北白川宮御舍營所.jpg

 

2、 清福建臺灣承宣布政使司衙門:日軍攻入台北城以後,便於原來的清朝福建臺灣承宣布政使司衙門及欽差行臺設立臨時的總督官邸跟總督府、陸軍幕僚辦公室,樺山總督住在衙門西側的籌防局,除了日常生活起居以外,也是辦公之處。18958月官邸再度搬遷至舊西學堂,原址繼續做為臨時總督府使用至1920年總督府新廳舍落成為止。布政使司衙門於1932年拆除改建為今日的中山堂,部分建築被遷移至圓山動物園內,今已不存,而欽差行臺主要建築則保存於臺北植物園內,1985年被指定為二級古蹟。

 

3、 前清西學堂:創設者為劉銘傳,原本用途為培養洋務人才,後因經費不足而停辦。日軍平定台灣後做為總督官邸使用,因使用期長,也被認為是第一代的總督官邸。第三代總督乃木希典居住此地的時間最長,因此也別稱乃木館。總督官邸新宅落成以後,這裡便成為旅團司令部所在地,後因都市計畫的關係而遭到拆除。此建築位置在由今日的寶慶路、桃源街、長沙街跟延平南路所圍起來的街廓裡,大約在今日的長沙街一段婦聯總會附近。

西學堂位置.png

 

二、正式總督官邸時期

1、第一代總督官邸

由日本建築師福田東吾(他同時也負責台灣神社的監造以及步兵聯隊永久兵營的設計,其位置在今中正紀念堂)、野村一郎、宮尾麟設計,完工的總督官邸外觀樣式為法國文藝復興式風格,主體為凹字型、左右不對稱的形式,屬於磚材與石材混合使用的二層樓建築,二樓使用鐵骨混凝土。屋頂為木製屋架、石板屋瓦,法式屋頂 ( 屋頂較斜,在法國雪較不會堆積 ),每個方向皆設置陽台,符合台灣高強度的日照這樣的氣候需求。一、二樓皆鋪設拼花木地板,外廊道、中央大廣間鋪設英國製的磁磚。前後庭園分別是西式跟日式風格的庭園,占地遼闊。

第一代總督官邸.jpg

 

另一張照片可以看到遠處的東門

第一代總督官邸2.jpg

 

2、第二代總督官邸

總督官邸興建十年後因空間不敷使用,且原本木製的屋頂已經遭到白蟻侵蝕、腐壞,於是在1911年開始改建,預算為15萬日幣,總司營繕的建築師是森山松之助。整建的這段時間總督就暫時搬到臨時的官邸,一直到1913331日改建完成為止。

改建的內容有:最大差異在構造上的強化,原本只在二樓屋樑局部使用的鐵骨混凝土更換為全棟使用,並且包括陽台列柱裡面的骨架。且將原本木構造屋頂全改為鋼骨的屋架,外觀上更加氣派。屋頂由原本單斜頂更換為陡峭的法國馬薩式屋頂,並設置大型老虎窗增添立面的變化。陽台的立柱從單柱變成羅馬雙柱,外觀看似石材,內部則有鐵骨支撐。內部改建如櫸木拼花地板、維多利亞磁磚和壁爐(英國進口)、毛絨地毯跟絲織窗門簾,以及巴洛克式花葉雕飾,金箔纏繞細腳紋路的垂吊水晶燈,所到之處皆是華麗的灰泥雕塑及裝飾。

 

斗篷狀的馬薩式屋頂與希臘式山牆,中間老虎窗、兩側牛眼窗,散發一股濃厚的古典意象。

台北市【中正區】台北賓館

 

會花這麼大手筆改建除了是要繼續彰顯統治者的身分之外,賓館也從最初的總督住宅機能轉變成接待貴賓、迎接皇室成員為主要功能,因此在改建上要符合貴賓、皇族的高貴身分,不惜大手筆來改建成華麗的迎賓館。改建後最重要的一次招待便是1923年皇太子裕仁(後來的昭和天皇)來訪,除了參觀台灣各地的建設之外,也利用官邸來宴請各地仕紳、表演活動等。

 

馬薩式風格斜頂建築

台北市【中正區】台北賓館

 

台北市【中正區】台北賓館

 

石板瓦有半圓形和四方型,半圓形石板瓦遠看像魚鱗,有魚鱗板或水滴板之稱。

台北市【中正區】台北賓館

 

第四任總督兒玉源太郎下令興建總督官邸,同一時期也開始動工建設位於劍潭山上的台灣神社以及拆除台北城牆與臺北大天后宮,開闢通往台灣神社的敕使道路,兒玉總督時常騎著馬在神社和官邸之間的工地來回巡視工程進度。拆除的城牆石做為總督官邸的建築用材,文物則取為裝飾庭園之用。兒玉總督認為總督官邸是要顯示總督的威嚴,以及在總督府完工前做為總督辦公處所,同時也用於招待皇室成員與外賓,因此在設計之初便要求要盡量氣派、華麗,民政長官後藤新平也贊同此想法。當時民政廳廳長後藤新平因不斷追加經費被召回日本國會報告,面對上頭質疑,他以唐詩「不睹皇居壯,安知天子尊?」回應,最後讓國庫出資217,000日幣,當時引來許多質疑。另外兒玉總督也曾使用會計法融通台灣神社興建的工程剩餘款來興建總督官邸,也引起很大的注意。

 

庭園搭配歐式幾何圖形草坪公園, 正中央有一座巴洛克式噴泉水池,可以調節溫度去暑熱,也是歐式庭園常見的景觀

台北市【中正區】台北賓館

 

主正面是希臘式山頭泥飾,正面希臘山牆正中央上有台灣總督府的logo,可能國民政府不知道這個logo因而未拆掉

台北市【中正區】台北賓館

拉近一點看

台北市【中正區】台北賓館

 

東南隅翼樓三樓陽臺為節慶接受歡呼觀賞遊行用途。四角尖銅瓦屋頂,南北仿木構造水泥棚架

台北市【中正區】台北賓館

 

台北賓館外牆石柱有一點一點咖啡色像釘子鏽蝕顏色,是因為石材來自日本山口縣,石材內有豐富礦物質尤其是鐵,日經月累礦物質流出來的顏色。

台北市【中正區】台北賓館

 

二樓採用不同結構系統,一樓採拱圈廊柱結構,二樓樑柱結構

台北市【中正區】台北賓館

 

車寄進來後左手邊原為貴賓登記室,現封起來改設無障礙電梯。

台北市【中正區】台北賓館

 

右手邊原為衣帽間

台北市【中正區】台北賓館

 

 

地板的磁磚為英國進口的透水磚呈現維多利亞的風格,為彩陶地面磁磚,作法是將液態的黏土倒入模具,在底部加上黏土、水泥及沙子,因為沒有經過高溫燒製所以顏色不像彩瓷鮮豔亮麗。但是耐磨且吸水性佳,抗汙性強,適合做地面磁磚。

台北市【中正區】台北賓館

 

【東廂會客室】 在日本時代是歷任總督舉行地方官會議的地方。目前,則是總統接見重要國賓主要場所,歷任總統於此會晤的國際領袖,包括美國前總統雷根、前總統柯林頓、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資政等。裡面掛著台灣現代書法家董陽孜的行草「美意延年」與「日新無疆」

台北市【中正區】台北賓館

 

「美意延年」與「日新無疆」

台北市【中正區】台北賓館

 

第一會客室

裡面的家具2002年整修時秉持著修舊如舊原則參照老照片仿製,前椅腳設有輪子方便移動位置。桌椅都不靠牆是因為背後窗簾外是門,可以直通戶外庭園

台北市【中正區】台北賓館

 

照明燈像甜筒造型是象徵自由的火把

台北市【中正區】台北賓館

台北市【中正區】台北賓館

 

會客室通往一樓敞廳和餐廳的門楣上有梅花圖案,可想而知是二戰後的製作的

 

台北市【中正區】台北賓館

拉近一點看

台北市【中正區】台北賓館

 

【一樓敞廳】總督發布人事命令會運用此空間、明石元二郎、李登輝前總統去世後曾在台北賓館設置追思會場

 

天花板屋頂是格子樑為其特色。 挑高的牆壁貼金箔,其實日本時代未貼金箔,2002年整修時參考專家的意見使用80萬片的金箔讓台北賓館空間更明亮也更華麗

 

台北市【中正區】台北賓館

 

【餐廳】目前作為介紹台北賓館的影片放映廳。平時若要辦國宴須從外面搬桌子進來,因為原本的家具已多不堪使用。四周牆壁是木頭但中間有一窗簾(照片中左上方的窗簾),內有樓梯直通和館,但目前未開放。天花板上的骨董電扇像螺旋槳只有兩片葉片

台北市【中正區】台北賓館

台北市【中正區】台北賓館

 

【樓梯】入口左側有樓梯上二樓, 樓梯扶手看起來式木作,其實是銅製,耐用且延展性高 大理石樓梯當年因為經費關係,鋪紅地毯以外的部分是水泥,只有露在外面的才是大理石

台北市【中正區】台北賓館

 

樓梯間這盞水晶燈來自法國  2002年整修時許多小吊燈不堪使用已汰換,唯這盞是館內唯一比建築本體還久的物品

台北市【中正區】台北賓館

 

台北市【中正區】台北賓館

 

二樓大廳二樓大廳有來自德國目前館內僅存的鑲嵌玻璃窗。這裡也是1952年中日和約簽訂的地方。

台北市【中正區】台北賓館

 

二樓大廳擺放了雕刻裝飾櫃,桌緣環繞著龜紋,鶴則盤踞在四角,都是長壽的象徵。藻飾雕工細緻精巧,四面皆可平放而變成中空櫃,四面刻有日本四景:富士山、初橋、巖島神社、渡月橋。 四邊角也有細緻的雕花柱

台北市【中正區】台北賓館

較窄的兩面可以打開平放,又變成兩張椅子,櫃內上緣內層有格狀的禽鳥圖,姿態與種類各異。坐在椅子上可以看到箱內有百種鳥圖。猜測這是一個祝壽的禮物,祝賀松鶴延年。

台北市【中正區】台北賓館

 

旋轉梯通往頂樓,平時只有維修工人會上去。頂樓觀景台可以眺望整個台北城,這也是1923年裕仁皇太子在此接受台灣遊行群眾歡迎的地方。

台北市【中正區】台北賓館

 

二樓走道東側底端的樓梯較窄,是給僕役或工作人員行走的

台北市【中正區】台北賓館

 

館內幾乎每一間迎賓房都有英國進口的壁爐,共有17座,每一座的樣式皆不同,但台灣天氣炎熱,壁爐僅是裝飾功用。火爐與室內地坪交接處採用各色與不同尺寸的面磚與轉角磚作為收頭處理

台北市【中正區】台北賓館

台北市【中正區】台北賓館

 

台北市【中正區】台北賓館

【第二起居室】,原本是總督的臥室,當日本皇室訪台,這裡就是他們的起居室(1923年裕仁皇太子訪台就是住在這間),現在已改為會客室。因為是邊間,因此做了大面落地窗。壁爐旁的大理石裝飾是從歐洲義大利進口,壁爐上方有面大鏡子,它的用途為反射陽光,讓室內採光更好。

台北市【中正區】台北賓館

 

【書齋】:現正展出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及第七任台灣總督明石元二郎的墨寶。

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是1895年帶近衛師團來佔領接收台灣的軍隊將領,台灣神社即是祭祀他。

另一位是第七任總督明石元二郎的墨寶複製品,1895他曾隨軍來到台灣,擔任近衛師參謀。日俄戰前明石擔任駐俄羅斯武官,他進行情報工作,以資金援助俄羅斯無政府主義及社會革命黨,明石的情報工作與日俄戰爭日本戰勝及後來俄羅斯革命的成功有很大關係。明石元二郎10個月內巡視全島各地,是歷任總督中罕見的紀錄。著手興建基隆至高雄縱貫道路等,鋪設海線縱貫鐵路。任內創立台灣電力株式會社,將日本時代台灣最大規模的電力建設——日月潭水力發電計畫,以及當時亞洲最大的水庫——烏山頭水庫定案。大正8年(1919年)病逝於日本故鄉福岡縣,是唯一一位在任期中死亡的總督。大正8年(1919年),遵照其遺言「如果吾身有任何萬一之事,定要葬於台灣,願余死後能成為護國之魂,方可鎮護我台灣人民。」遺體由日本福岡運回臺灣,葬於台北三板橋日本人公墓(位於今台北市中山區林森公園),是唯一一位埋骨於台灣的總督。1999年,其墓受到林森公園興建的影響而遷葬於臺北縣三芝鄉(今新北市三芝區)福音山基督教墓地。而其原墓的鳥居則於2010年遷回林森公園。

台北市【中正區】台北賓館

台北市【中正區】台北賓館

 

【大客廳】又稱大客室,是當時日本皇室在台灣接受官民仕紳拜謁的地方,1923年裕仁太子訪台曾住在官邸,曾宴請台灣仕紳,如李春生、報社記者等。東西兩側的門楣上有梅花鹿頭的灰泥雕,台灣總督府有水牛頭灰泥雕飾,都是歐洲貴族狩獵的傳統象徵化的表現。由於梅花鹿是台灣特有種,用以顯示台灣的特別意義。右邊門通會客室,左邊門通女賓客室。以前宴會都會帶女伴,吃完餐宴後女眷就會移往女賓客室,男生繼續留下來聊天。

台北市【中正區】台北賓館

 

梅花鹿頭的灰泥雕

台北市【中正區】台北賓館

 

大客廳的柱子是愛奧尼克式,除了有日本代表菊花的裝飾外還有台灣水果的泥飾

台北市【中正區】台北賓館

 

【第二寢室】原為女主人寢室,因為房間內有衣櫃,後轉為客室。

眼前這組家具是清末袁世凱擔任駐韓商務委員時購買,原先一直放在駐韓大使館內,直到1992年台韓斷交才搬回台灣。

台北市【中正區】台北賓館

 

台北市【中正區】台北賓館

 

【早餐室】:當時貴賓們進食早餐的地方

台北市【中正區】台北賓館

 

【配膳室】準備餐具、調理菜餚及分裝的地方。由一樓用輸送機送到此處裝盤,再送往早餐室,據說輸送機至今還能使用

台北市【中正區】台北賓館

 

1901年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妃富子來台參加臺灣神社鎮座式(主祀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位置在今圓山大飯店),就是入住剛落成的總督官邸,王妃住的房間即是照片上有大陽台的二樓房間

台北市【中正區】台北賓館

 

這裡是總督官邸接待地方仕紳或原住民頭目後合影留念的處所。甚至1923皇太子裕仁訪台入住官邸後曾在這個廣場打網球

台北市【中正區】台北賓館

 

皇太子裕仁自室內鐵製旋轉梯登上三樓東南隅翼樓與民眾揮手致意

台北市【中正區】台北賓館

 

【台北賓館庭園】

台北賓館庭園是和洋並存的空間規劃,前庭(南向)為法國式對稱幾何庭園,正中央有一座巴洛克式噴泉水池,立體幾何對稱的花壇圖案。

台北市【中正區】台北賓館

 

內庭(北向)為日本池泉(又稱築山式)迴遊式庭園,而整修完成之和式屋庭園,則是為數寄屋(類似茶屋式茶亭)的規劃設計。台北賓館戶外庭園為台灣最早也是日本同時其海外最大的日式池泉迴遊式庭園。

台北市【中正區】台北賓館

 

台北市【中正區】台北賓館

庭園內有奏樂堂、涼亭、護欄石橋、石桌、石板橋、假山、瀑布、噴泉等分布其間

台北市【中正區】台北賓館

 

日式庭園中的小橋上有原本天后宮(原在今二二八公園內的台博館)的抱鼓石

台北市【中正區】台北賓館

 

 

沙子的步道,是防盜用的(人走路會有沙沙聲)

台北市【中正區】台北賓館

 

【和館】

第八任總督田健治郎時期於1920年於西側興建和館,之後總督的家屬就長期居住於和館,幾乎將洋館作為專屬於皇族下榻的接待所。和館為日式木構造建築,是臺灣總督起居生活空間,與洋館間有一木造廊道相通(通往餐廳),內部最重要的精華空間配置在於面池側,坐於室內即可瀏覽日式庭園全景。

台北市【中正區】台北賓館

 

總督官邸後側庭園露臺兩側造型可愛的一對石獅子,原本放置在台北天后宮的大門前

台北市【中正區】台北賓館

台北市【中正區】台北賓館

 

池子內有十幾隻黑天鵝,據說已經繁衍了五六代

台北市【中正區】台北賓館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台北賓館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和菓子咚咚 的頭像
    和菓子咚咚

    和菓子咚咚

    和菓子咚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