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交通方式:捷運小南門站三號出口,沿著博愛路往植物園方向走

自由之家

地址:台北市愛國西路16

建物屬性:國定古蹟

自由之家興建於1902年,為台灣日治時期台灣銀行「頭取」(董事長)之宅邸,為日本高級官舍。1911年,台銀第二任頭取柳生一義將頭取宅邸轉做台銀俱樂部,供台銀員工休憩之用,例如1909 年臺銀俱樂部在此舉辦「圍碁(圍棋)小會」1911進一步捐建俱樂部附屬建築,由當時的臺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命名為「碧榕園」,設劍道與柔道二部,作為獎勵武士道之用。其等級比照當時的高等官舍,採用時興的洋式風格設計,以鋼筋混凝土與木造樓板為架構,外牆披覆雨淋板,樣式純樸;一樓設有宴會廳、會議室,二樓為供住宿的套房,並設有當時高等住宅常見之壁爐,在左側屋頂有一座磚砌煙囪。

1945年二戰後交由國防部聯合勤務總司令部作為外事招待所,接待外賓及國際友人之用;外交部使節回國亦多寄居於此,曾一度被稱為「大使之家」。在50年代臺北缺乏大型聚會及旅社,因此自由之家成為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救總)、世界反共聯盟(世盟)固定舉辦世界反共活動的主要場所。19679月世盟第一屆會議在臺北舉行,共有64個國家與地區、以及12個國際反共組織參加,谷正綱當選第一屆理事會主席,大會通過了世界反共宣言與世界反共聯盟共同綱領。本建築早期也是胡適、殷海光、雷震等知識份子發行的思想開放政論雜誌《自由中國》重要集會演說地點。曾經也可以辦結婚宴席,許多外省同胞軍眷喜歡在此辦宴席。

 

自由之家目前不開放,只能遠眺

IMG_4204.JPG

台北植物園

(為了避免朋友們在台北植物園內迷路,我在文章尾端放置台北植物園的地圖)

植物園有多個入口,博愛路入口因面對台北城是日治時代的正門。

台北植物園以前稱為台北苗圃,1895年為了栽育行道樹及庭園樹苗,總督府殖產部正式設立苗圃,面積初期不及5公頃。

1900年總督府在今植物園現址購地闢建改稱台北苗圃,除了從事育苗並進行苗木的栽培和試驗,全區劃為15區,除苗圃設施外,新設置母樹園、果樹園及花卉園,一度達到15公頃。

1911年(明治44年),台北苗圃改制為「林業試驗場」,轄有本場(台北苗圃)、嘉義林業試驗支場、恆春林業試驗支場,隸屬於臺灣總督府殖產局,負責台灣林業經營及森林資源之調查研究工作。

1921年(大正10年),成立植物園。該園創立目的乃是為了培育熱帶植物,熟悉南洋各種植物與生態環境。因此,該園有著非台灣原生的樹木,如大王椰子亞歷山大椰子等各種棕櫚科植物。

拿台北植物園與最年輕的福山植物園(設置於1990年)來相比,福山占地l,097.90公頃,栽種700餘種植物,而這裡僅約8公頃,收集的植物種類卻超過2,000種。因為台灣植物調查紀錄始於1864年,至今共記錄了4,925種植物(包含外來、引入種),這裡竟然就占了近半。

 

從博愛路進入台北植物園,兩旁的肯特南洋杉高聳入雲。

IMG_4206.JPG

台北植物園溫室

由名建築師黃聲遠領軍的田中央事務所重新打造台北植物園溫室區,日治時代的溫室是圓頂拱型,中間一個大圓頂拱旁邊兩個小圓頂拱,田中央團隊拆除結構老舊已成危樓的圓形溫室,留下斗拱作為紀念,並建造約二樓高度的鏤空圓弧構造貫穿整個溫室棚架區,頭尾的圓弧如軌道,中間開花般散放著大小圓形。團隊在有機的環境裡加入幾何的呈現,跟舊有的東西排列在一起,意外呈現和諧秩序,就像天上漂浮著一個小小的宇宙。

日治時代的溫室(網路圖片)

植物園溫室.jpg

田中央事務所重新打造的台北植物園溫室區

IMG_4208.JPG

 

 

前方的池子是日治時代就有的池子,左邊也是原有的溫室

IMG_4029.JPG

這個橋是是治時期設計的橋,附有座椅

IMG_4209.JPG

 

在多肉植物區曾有一座假山,假山來自台北城內布政使司衙門的花園移植過來,堆疊的材料來自死去的珊瑚而成的𥑮(指的是珊瑚礁岩體或其表面十分粗糙、尖銳的岩塊。又作「咾咕石」、「咕咾石」、「𥑮硓石」等)。珊瑚會動所以整座山看起來歪歪扭扭很適合造景。可以在此區尋找哪裡有𥑮的遺跡,有種尋寶的樂趣。

這裡曾有一座假山

IMG_4032.JPG

這裡有𥑮石遺跡

IMG_4035.JPG

欽差行臺

建物屬性:市定古蹟

欽差行臺於1892年動工,1894年落成,是臺灣巡撫劉銘傳為接待來臺灣視察的高級官員而興建的行館,原名為「臺灣布政使司衙門」,但經考證,欽差行臺不是清代布政史司衙門本體,故於2013年更名為「欽差行臺」。欽差行臺原位於布政使司衙門西側,由臺灣巡撫於光緒18年(1892)間花費二萬兩興建,為外地高級官員來台北時之旅館及宴會、會議之用。甲午戰後割臺期間,臺灣民主國大總統唐景崧曾將其改作「籌防局」,專司軍事佈防之務。1895年日軍攻陷基隆,唐景崧逃亡,巡撫衙門慘遭祝融,北白川宮能久親王進入台北城後以布政使司衙門作為御住營地,日本則以欽差行臺作為台灣總督府使用,前後有七任台灣總督將近25年是於欽差行臺辦公,至1919年今總統府落成才搬遷。

1933年(昭和8年),因臺北公會堂(今臺北市中山堂)興建需要,原址既有之欽差行臺廳舍一部份移築至台北植物園,一部份移至圓山動物園(已拆除),一部分移至台北淨土宗別院(今善導寺) (已拆除)欽差行臺遷移至植物園後,二戰後改作中央研究所林業部熱帶植物標本陳列室之用,也曾作為林務局員工宿舍。

建築型態為傳統閩南三進式,大門上掛著書有「欽差行臺」牌匾。建築沒有剪粘交趾陶裝飾,屋頂為燕尾樣式,表示為有功名者或政府機構。

門上官員繪圖中間為武將左右為文官,色彩鮮明。

IMG_4037.JPG

左側門右邊文官手持鹿,左邊持桃。鹿代表「祿」,桃在南部方言中與圖音相似,代表大展鴻圖。

IMG_4103.JPG

右側門右邊文官手持蠟燭,左邊手持牡丹花,蠟燭代表「壽」,牡丹花代表富貴。

IMG_4102.JPG

 

台北植物園腊葉館臺灣首座植物標本專門建築

建物屬性:市定古蹟

腊有乾燥的意思,植物腊葉後才能成為標本,日治初期臺灣的腊葉標本都收藏在臺灣博物館,卻在20世紀一場大火中遭摧毀,1924年日本在植物園裡西側,另蓋一棟腊葉館,臺灣從此有了專門儲藏腊葉標本的建築。腊葉館興建於1924年,原為臺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林業部腊葉館」。日治初期為開發臺灣森林資源,計畫性從事「臺灣植物調查事業」,野外採集的植物乾燥製成「臘葉標本」保存,以供鑑定植物種類。為台灣第一座專為貯藏植物腊葉標本而興建之標本館,為台灣林業研究與植物資源調查的發祥地,隸屬於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腊葉館是臺灣珍貴的植物寶庫,館藏超過48萬份,包括日治時期收藏至今的3萬多份標本,知名的日本植物學者如佐佐木舜一、早田文藏、金平亮三等,都曾在此留下汗水與足跡,當然還有他們辛苦採集的標本。

外觀是紅磚建築式樣,反映了時代特色,結構為加強磚造,樓板為RC造,部分柱是鋼管結構,屋頂為切角頂,是日本人在東京大地震後耐震結構的新嘗試室內為二層空間,中央為挑空區,臘葉標本櫃配置在兩側。一樓部分,配合上方之挑空,在中央處設有仿西方古典式樣之金屬製圓柱七根,兩邊三支相對,支撐二樓迴廊。

IMG_4040.JPG

窗戶為重錘窗

IMG_4104.JPG

一樓右方前面兩個檜木櫃子為日治時代留存至今,其餘的櫃子是仿製品

IMG_4058.JPG

展出前人一路從竹簍到登山背包的採集裝備演進史

IMG_4047.JPG

IMG_4049.JPG

 

保留首任館長佐佐木舜一的辦公室

IMG_4212.JPG

IMG_4213.JPG

部分柱是鋼管結構,屋頂為切角頂

IMG_4055.JPG

二樓有討論室空間

IMG_4053.JPG

 

台北植物園地圖

植物園地圖.jpg

未完待續~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和菓子咚咚 的頭像
    和菓子咚咚

    和菓子咚咚

    和菓子咚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